中國共產黨新聞網>>黨史
分享

廣昌故事:悲壯的輝煌

——廣昌保衛戰和高虎腦戰役與中央紅軍戰略轉移

陳晉

2025年07月30日08:24    來源:光明日報222

原標題:廣昌故事:悲壯的輝煌

   【黨史鉤沉】

   廣昌,地處原贛南、閩西兩塊革命根據地的交界點,是我們黨在土地革命時期建立的中央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,也是當時中央蘇區最早的全紅縣之一。

   土地革命時期,毛澤東先后五次來到廣昌,點燃廣昌土地革命烈火,深入推進了廣昌土地革命運動。他於1930年2月在廣昌行軍途中吟成的詩詞《減字木蘭花·廣昌路上》,使廣昌作為紅色文化的地理標記,廣為人知。其中“風卷紅旗過大關”這句詞中,風起雲涌、紅旗招展、雄關超拔、高歌猛進等意象,形象而深刻地揭示了在創建和鞏固中央蘇區的偉大斗爭中,廣昌所擁有、所體現的重要地位。在土地革命進程中,創建中央蘇區的斗爭,廣昌是起始點之一,中央紅軍撤離中央蘇區,又與在廣昌發生的兩場戰役密切相關。

   關於廣昌在中央蘇區時期的戰略地位,一般說它是連接贛南和閩西兩塊革命根據地的“重要紐帶”和中央蘇區的“戰略鎖鑰”。由此,在第五次反“圍剿”戰爭中,它順理成章成為國共雙方軍事爭奪的焦點,成為紅軍御敵的“北大門”。

   面對敵人有計劃、有准備的步步進逼,臨時中央博古等領導人,在軍事上依賴共產國際派來的軍事顧問李德脫離實際的指揮。他們採取“御敵於國門之外”“不放棄根據地一寸土地”的方針,採用“堡壘對堡壘”和短促突擊的戰術,同敵人打陣地戰、拼消耗,使革命根據地日益縮小。1934年3月中旬,國民黨北路軍構筑了樂安至黎川的堡壘封鎖線,並與國民黨東路軍在閩贛邊界的德勝關會師,兵鋒直指廣昌城下。博古、李德等不顧敵強我弱的實際情況,調集紅軍9個主力師在廣昌同敵人決戰。1934年4月10日,廣昌保衛戰打響,博古、李德親臨前線指揮,至28日戰斗結束,歷時18天,先后發生大小戰斗近百次。在廣昌縣城以北近20公裡的旴江東西兩岸,廣大紅軍將士與國民黨軍展開了一場規模空前的生死大搏殺,陣地數易其手,戰場情景異常慘烈。廣大紅軍指戰員雖然英勇作戰,斃傷俘敵2600余人,但也付出了傷亡5500余人的慘痛代價。廣昌保衛戰最終以中央蘇區北大門失守而告終。

   廣昌保衛戰失利,北大門失守,在紅軍指戰員和黨中央高層引起極大震動,由此在認識上發生兩個深刻變化。

   第一個變化,是催生黨中央和紅軍高級領導同志對第五次反“圍剿”以來的戰略戰術,提出疑問和深刻反思。事實上在廣昌保衛戰前,不少人就對“左”傾軍事路線、對李德等人的錯誤指揮有意見,廣昌保衛戰失利后,反對的意見更加普遍,態度更加堅決了。比如,4月14日廣昌激戰正酣,聶榮臻與軍團首長聯合向中革軍委建議:“紅軍主力應盡量避免與敵人長時間的對峙,而應採取運動防御,機動地消滅敵人。”廣昌保衛戰結束的第二天,彭德懷痛斥李德是“圖上作業的戰術家”,“崽賣爺田心不痛”!當時在后方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、蘇維埃中央政府主席毛澤東說:廣昌戰役對紅軍來說,是個災難,毫無戰績。廣昌保衛戰的失利,使一些原來支持“左”傾冒險主義錯誤的領導同志也開始覺悟,轉變態度,其中張聞天是最典型的代表。張聞天在廣昌保衛戰結束后質疑:這樣打下去,我們能勝利嗎?1934年5月上旬,在中革軍委會議上討論廣昌戰役的失敗問題時,張聞天與博古發生了激烈爭論,批評說這次戰役同敵人死拼是不對的,結果使紅軍遭受到了巨大的損失,並批評博古過於重用李德。這些質疑和反思,在某種程度上是黨和紅軍力圖擺脫“左”傾錯誤指揮的開始。

   第二個變化,是戰略上的重新選擇。廣昌失守后,國民黨軍日漸逼近中央蘇區腹地。至1934年5月上旬,國民黨軍控制了西起龍崗,北至廣昌,東迄建寧、泰寧、永安、連城,南至筠門嶺等廣大地區,中央紅軍被壓縮在石城、寧都、興國、瑞金、於都、會昌、長汀、寧化8個縣狹小區域內,中央紅軍在中央蘇區內線打破國民黨軍第五次“圍剿”的希望已經完全破滅。在這種情況下,中央必須作出應對危機的新的戰略決策。

   1934年5月下旬,中共中央書記處在瑞金召開會議,討論廣昌失守后的戰略選擇問題,“會議鑒於廣昌失守后,國民黨軍開始逼近中央蘇區腹地,紅軍內線作戰已十分困難。決定將主力撤離中央蘇區,進行戰略轉移”。會后,中央將這一決定報請共產國際批准。1934年6月25日,共產國際復電表示,為了保存有生力量,可以撤離蘇區,實行戰略轉移。這一重大決策的制定,是正確的。如果還死守蘇區,不突圍西出,中央紅軍和中國革命的命運將不堪設想。

   有人或許提出疑問,既然1934年6月25日共產國際就回電表示同意戰略轉移,那麼為什麼一直拖到1934年10月中央紅軍才出發遠征呢?而且,出發的時候,仍然顯得有些匆忙。

   實際上,共產國際6月25日回電中,還表達了另外一層意思,這就是:“動員新的武裝力量,這在中區並未枯竭,紅軍各部隊的抵抗力及后方環境等,亦未足使我們驚慌失措。”這句話顯然有鼓勵打氣的意思,從而使博古、李德等人覺得,實施戰略轉移的步驟並不那麼急迫。戰略轉移,也就成了迫不得已的最后選擇。此外,如何實施戰略轉移,也需要一個謀劃和准備過程。

   正是在這一過程中,在廣昌又發生了一件與戰略轉移有關的大事,這就是高虎腦戰役。

   北大門廣昌(城)的丟失,致使中央蘇區的北部屏障被打破。此前,國民黨軍在中央蘇區東、西、南面的用兵主要是“圍”與“防”。當中央蘇區廣昌、建寧、筠門嶺、龍崗四面的門戶相繼失守以后,國民黨軍六路進攻的重點放在廣昌南部。當時,國民黨進攻中央蘇區的兩路軍集中9個師的重兵,向廣昌南部的高虎腦地域推進,妄圖攻佔紅都瑞金。高虎腦離中央蘇區核心地域僅100余公裡,是紅都瑞金的重要屏障。

   為了阻敵南進,給中央機關和主力紅軍實施戰略轉移爭取時間,由彭德懷、楊尚昆統一指揮的紅三、紅五軍團和紅十五師,奉命在廣昌南部的大寨腦、高虎腦至驛前一帶構筑了縱深10余公裡的生死防線。此次戰役以高虎腦地域為中心,史稱“高虎腦戰役”。從1934年7月下旬打響,至8月底結束。中央紅軍5個師,在廣昌地方武裝和人民群眾的支持配合下,英勇作戰,頑強抗擊,打退了敵人一次次的猖狂進攻,致使國民黨軍平均每天南進的速度不到1華裡。高虎腦戰役歷時41天,共發生大小戰斗數十次,其中高虎腦戰斗,萬年亭戰斗,蠟燭形、寶峰山戰斗,是國共雙方投入兵力最多、最為慘烈的戰斗。這次戰役,殲敵7100余人,紅軍將士4780余人和數百名群眾獻出了寶貴生命。

   高虎腦戰役是第五次反“圍剿”斗爭全面失利以后,紅軍取得的一場極為關鍵的勝仗。它雖然沒有也不可能挽回第五次反“圍剿”全局性的失敗,但這次戰役有其重要的歷史意義。這場戰役滯止了國民黨軍進佔中央蘇區腹地的速度,提振了紅軍將士的士氣,為中央紅軍實施戰略轉移贏得了寶貴時間。正是在高虎腦戰役進行過程中,中共中央在制定《八、九、十三個月戰略計劃》以后,開始了戰略轉移的具體謀劃和准備。中央紅軍之所以在10月上旬能夠順利及時實施戰略轉移,與高虎腦戰役41天的勝利阻擊是分不開的。

   廣昌保衛戰和高虎腦戰役迄今90多年了,那段艱苦卓絕的斗爭歲月,已深深地烙在老區人民的心中。在廣昌保衛戰中,博古、李德等領導人指揮有錯,但廣大紅軍將士大無畏的革命精神是崇高的。廣大紅軍指戰員在廣昌保衛戰和高虎腦戰役中,展現出來的對黨忠誠的革命信念、顧全大局的政治品格、英勇頑強的戰斗意志,對黨和人民的奮斗事業具有永恆的思想激勵和時代價值。

   第五次反“圍剿”斗爭期間,廣昌蘇區人民在黨的領導下,積極籌糧籌款,踴躍參軍參戰,大力支援前線,慰勞紅軍將士,開展擁軍優屬。特別是在廣昌保衛戰和高虎腦戰役中,廣昌蘇維埃政府動員成千上萬的群眾組成擔架隊、運輸隊、向導隊、洗衣隊、做飯隊、救護隊、慰問隊等,支援紅軍作戰。紅軍戰斗到哪裡,人民群眾的支援就到哪裡。在這兩次戰役中,廣昌地方武裝紛紛奔赴前線,配合紅軍作戰,英勇殺敵,先后有2000余名地方武裝和人民群眾獻出了自己的生命。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,廣昌蘇區人民聽黨話跟黨走、艱苦奮斗、無私奉獻的革命精神光照日月,永載史冊!

   (作者:陳晉,系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咨詢委員會委員、原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副主任)

(責編:劉圓圓、代曉靈)
微信“掃一掃”添加“學習大國”

微信“掃一掃”添加“學習大國”

分享到:
推薦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