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共產黨新聞網>>綜合報道
分享

從“鋼少氣多”到“鋼多氣盈” 偉大抗美援朝精神歷久彌新

戰旗美如畫 強軍鑄榮光(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5周年特別策劃)

2025年10月25日08:05    來源:人民網-人民日報222

點擊播報本文,約

  1950年10月19日,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,開赴朝鮮戰場。
  圖片來源:抗美援朝紀念館官網

  9月12日,第十二批在韓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遺骸回國。這是空軍空降兵某部“黃繼光英雄連”官兵在沈陽桃仙國際機場舉行的迎回儀式上。
  新華社記者 潘昱龍攝

  陸軍第83集團軍某旅“楊根思連”官兵前往訓練場。
  閆帥印攝

  感悟那股英雄氣

  金正波

  陸軍第81集團軍某旅“鬆骨峰特功連”連史館裡,陳列著一份泛黃的報紙——1951年4月11日,人民日報頭版刊發了作家魏巍的《誰是最可愛的人》。

  “汽油彈的火焰把這個陣地燒紅了”“勇士們在這煙與火的山崗上,高喊著口號”……文章記錄了先輩們浴血奮戰、誓死守住鬆骨峰高地的英雄壯舉。

  記錄歷史的文字,有一種穿透時空的力量。這些在戰火中凝練的偉大瞬間,濃縮精神,映照初心。每每重溫,總會讓人熱淚盈眶、肅然起敬。

  今年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5周年。75年前,中國人民志願軍雄赳赳、氣昂昂,跨過鴨綠江,歷經兩年零9個月艱苦卓絕的浴血奮戰,贏得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偉大勝利。

 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:“抗美援朝戰爭偉大勝利,將永遠銘刻在中華民族的史冊上!永遠銘刻在人類和平、發展、進步的史冊上!”“偉大抗美援朝精神跨越時空、歷久彌新,必須永續傳承、世代發揚。”

  當年,在裝備處於絕對劣勢的條件下,志願軍堅定必勝信念、發揚英雄氣概,以“鋼少氣多”力克“鋼多氣少”,拼來山河無恙。

  戰旗美如畫,強軍鑄榮光,人民軍隊的英雄本色不改。

  戰爭不僅是物質的較量,更是精神的比拼。在抗美援朝戰場上,這“氣”,是“一把炒面一把雪”的堅韌,是敢於“空中拼刺刀”的膽氣,是胸膛堵槍眼的無畏。正是這股“氣”,讓人民軍隊能夠以弱勝強。跨過萬水千山,越過雄關險隘。邁向新時代,國產航母破浪前行,隱形戰機翱翔藍天,戰略導彈威震寰宇……人民軍隊手中的“鋼”已煥然一新。“凱旋四機長空列陣,奉命為您護航”“我是中國海軍101艦,請與我保持安全距離”……有了大國重器,這股“氣”有了更加堅實的物質依托﹔充盈的“氣”,又為“鋼”的鍛造注入靈魂。

  從“保家衛國”的戰場到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場,偉大抗美援朝精神所體現的愛國主義精神、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始終閃耀,啟迪未來。

  如今,從抗洪搶險到衛國戍邊,從鄉村全面振興主戰場到科技攻關最前沿……無論面對多大困難、遭遇多少挑戰,中國人民以頑強意志、執著堅守,不斷書寫下可歌可泣的壯麗篇章。

  從苦難走向輝煌,從“鋼少氣多”的艱苦卓絕到“鋼多氣盈”的自信從容,英雄故事永志不忘,英雄精神永不褪色。

  站在特殊的時空節點回望歷史,感悟那股英雄氣,腦海中再次響起那句話:“請再深深地愛我們的戰士吧,他們確實是我們最可愛的人!”

  

  一句英雄宣言,融入連隊血脈

  本報記者  李龍伊

  “老連長,我們向您報告——全連11名官兵作為陸軍方隊成員,走過天安門,接受黨和人民的檢閱!”

  初秋,陸軍第83集團軍某旅楊根思廣場,剛剛完成閱兵任務的“楊根思連”官兵回到營區,征塵未洗便整齊列隊。隊列前方,第三十二任連長李昊原向老連長楊根思的雕像庄嚴報告。

  陽光下,特級英雄楊根思的雕像巍然挺立,保持著沖鋒姿態。回望75年前,長津湖畔,時任連長楊根思喊出“三個不相信”的英雄宣言:“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務,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難,不相信有戰勝不了的敵人!”他帶領官兵連續打退敵人8次瘋狂進攻。在陣地隻剩他一人時,他抱起炸藥包,毅然沖入敵群,與敵人同歸於盡。

  時光流轉,精神永存。走進“楊根思連”,宿舍第一張床鋪仍貼著“楊根思”的名字﹔走廊上,“三個不相信”宣言格外醒目﹔晚點名時,一聲“楊根思”,全連齊聲答“到”,聲震夜空。

  “老連長一直陪伴著官兵成長,‘三個不相信’的英雄宣言早已刻進血脈。”連隊政治指導員馬喆說。

  2016年7月,南蘇丹朱巴爆發沖突,流彈擊穿維和營地牆板,炮彈在哨位不遠處爆炸。危急關頭,參與維和的連隊官兵堅守戰位。執勤一天的李磊主動請戰。任務中,一枚火箭彈擊中步兵戰車,李磊壯烈犧牲。生命最后一刻,他說:“我這輩子就交給黨了。”

  為什麼戰旗美如畫?英雄的鮮血染紅了它。一代代“楊根思連”官兵把優良傳統視作生命,哪怕困難再大,也不后退一步。

  “報告老連長,我是連隊第6986名戰士。”2022年12月,衛國戍邊烈士肖思遠的弟弟肖榮基加入“楊根思連”。第一次晚點名,聽到全連齊聲答“到”,他淚眼模糊,暗下決心:“要像老連長一樣建功軍營!”

  3年來,肖榮基在訓練場上不斷“突擊”:手掌磨出血泡不喊疼,汗水浸透衣衫也不停止訓練。參加旅預提指揮軍士集訓,他總評優秀﹔英模連隊抽考中,他擔任狙擊手,取得優異成績。

  進入新時代,“楊根思連”官兵將“三個不相信”英雄宣言轉化為敢打必勝的信念,連隊先后榮立集體一等功2次、二等功4次、三等功3次。英雄氣概,在一茬茬官兵心中激蕩。

  (胡瑞智參與採寫)

  

  一面航空羅盤,銘刻戰斗精神

  本報記者  金正波

  金秋,北部戰區空軍某部一場跨晝夜高強度對抗訓練告一段落。走下戰機的“強軍先鋒飛行大隊”飛行員張金龍,脫下抗荷服,汗水已浸透飛行服。他取下固定在腿部的電子夾板,屏幕上顯示出航線軌跡等信息。

  這一幕,與部隊榮譽館中陳列的老式航空羅盤形成鮮明對比。刻度斑駁的羅盤,曾是抗美援朝戰場上英雄飛行員殺敵報國的利器。當年,憑著簡陋裝備,他們以“空中拼刺刀”精神,“寧可血洒藍天,撞也要把敵機撞下來”,打出令敵人膽寒的“米格走廊”。

  從羅盤到智能夾板,從手動操作到信息化操控,裝備跨越式發展引發深思:面對現代超視距空戰,“空中拼刺刀”精神是否依然適用?

  面對提問,張金龍目光堅毅:“‘空中拼刺刀’體現的是飛行員在危急關頭敢於亮劍的戰斗意志。這種精神永不過時。”

  “未來空戰,既要裝備精良,更要血性膽魄。”該部領導介紹,“強軍先鋒飛行大隊”常態化開展“憶隊史、鑄隊魂、做傳人”活動,邀請抗美援朝老戰士講述戰史,鑄牢“搏擊長空心向黨、飛行萬裡不迷航”的思想根基。

  該部前身是人民空軍首支組建、首支參戰、首獲勝績的航空兵部隊。抗美援朝戰場上,年輕飛行員與強敵進行空中較量,擊落擊傷敵機88架。

  進入新時代,該部飛遠海、上高原、戰戈壁,圓滿完成30余項重大任務,5次奪得空軍對抗空戰考核團體第一,多人次斬獲“金頭盔”。

  以國家之名,護英烈回家。今年9月12日,大隊飛行員駕駛4架殲—20戰機,護航志願軍烈士遺骸歸國。

  護航任務中,運輸機用“跨江50”呼號致敬1950年英雄前輩雄赳赳、氣昂昂跨過鴨綠江的壯舉﹔戰機“凱旋”的呼號,寓意護衛英烈歸來,昭示銘記偉大勝利。

  “先輩血染疆場,才換來今日山河無恙。”大隊飛行員、執行護航任務的塔台指揮員陳德翹動情地說,“榮譽值得銘記,精神永續傳承。我們要苦練精飛,鍛造勝戰本領,更好守護祖國空天。”

  時代發展,變化的是裝備,不變的是熔鑄於一代代藍天驕子血脈中的忠誠、勇氣與擔當。

  (王學峰、馬雲龍參與採寫)

  

  一挺老式機槍,砥礪血性膽氣

  本報記者  任彤彤

  鐵甲轟鳴,硝煙彌漫,一場實戰化戰術演練在某地野外激戰正酣。面對復雜“敵情”,空降兵某旅“孫佔元生前所在連”官兵密切協同配合,一舉奪取既定目標,最終將勝利旗幟插到了“敵”陣地上。

  演練結束,“孫佔元生前所在連”官兵在回營路上經過連隊文化走廊,他們駐足良久,凝視著展板上的一挺輕機槍。這是一級英雄、特等功臣孫佔元生前使用的機槍,實物現陳列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。

  這挺機槍,見証了73年前的英雄壯舉。上甘嶺戰役中,孫佔元率突擊排向敵人發起反擊,雙腿不幸被炮彈炸斷。面對敵人的猛烈進攻,他強忍劇痛,頑強地爬行指揮戰斗。

  孫佔元利用已攻佔的碉堡,架起繳獲的機槍輪番射擊,接連打退敵人兩次沖擊,斃傷敵80余人。當彈藥告罄、敵軍擁上陣地時,他拉響了最后一顆手雷,與敵人同歸於盡,壯烈犧牲,年僅27歲。

  血脈相承,薪火相傳。每逢新兵下連、新干部入營,唱的第一首歌是《我們都是孫佔元》,上的第一堂教育課是學習孫佔元戰斗故事,看的第一部電影是《上甘嶺》,晚點名第一個呼點的是“孫佔元”……

  在強軍興軍征程中,他們始終傳承發揚“攻得勇猛,守得頑強”連魂,以實際行動叫響“像孫佔元一樣戰斗”的口號,向老排長交出合格答卷。

  連隊不僅出色完成了演習演訓、比武競賽等多項重大任務,還取得“軍事訓練一級連”“‘四鐵’先進單位”等榮譽,多次榮立集體三等功。

  某次演習任務中,“孫佔元生前所在連”官兵跨區機動數千公裡,來到陌生地域。面臨著無氣象資料、無地面標識、無指揮引導的“三無”條件和未知風險,官兵高呼連魂,勇敢躍出了飛機機門。

  著陸時,官兵中有人皮膚被駱駝刺劃傷,有人手腳被磨破,甚至有人負傷骨折,但無人退縮。大家勢如破竹,出色完成任務,展示了過硬的戰斗素養。“我們是孫佔元傳人,不能給老排長丟人!”官兵們堅定表示。

  今年九三閱兵中,一雙嶄新的皮鞋被放在戰車車艙裡,和空降突擊方隊受閱官兵一起通過天安門。來自“孫佔元生前所在連”的受閱官兵們,為老排長圓了一個夢——“等抗美援朝勝利了,要買雙皮鞋去天安門照個相。”

  (成傳港參與採寫)  

  

  一隻救治背包,見証醫者仁心

  本報記者  李龍伊

  在聯勤保障部隊第九六六醫院的院史館裡,一隻舊背包靜靜陳列,向醫護人員無聲講述著一段不容忘卻的歷史。這個沾滿血漬、邊角磨破的救治背包,曾穿越抗美援朝戰爭的烽火硝煙。

  該院的前身是志願軍總醫院,曾涌現出朱勇等一批“戰地天使”。而那隻背包,正是朱勇在槍林彈雨中搶救傷員的“救治武器”。

  1950年冬,抗美援朝戰爭第二次戰役打響。16歲的護士朱勇寫下請戰書,奔赴前線。她和戰友背著藥包,冒著炮火穿梭在戰場。一次敵機轟炸后,她被濃重的炸藥味熏暈,醒來后立即摸黑爬進山洞,把昏迷的戰友一個個拖出洞來。旁人勸她歇歇,她回答:“只要我還活著,就要盡最大努力救治傷員!”

  戰事緊張,傷員難以后送。朱勇就背著藥品器械,抬著擔架,徒步數裡搶運傷員。白天冒著轟炸,夜裡摸黑前行。她多次滾下山坡,滿身青紫﹔敵機轟炸時,她用身體護住救治背包。“在戰場上,能救人的背包比我的命更重要。”她說。

  英雄歷史從未走遠,英雄故事仍在延續。

  近年來,該院弘揚“一切為了前線、一切為了傷病員、一切為了勝利”的戰救傳統,修建院史館陳列戰時實物,以情景再現等方式,讓那段歷史走進醫護人員內心深處。

  “每次背上新型救治背包參加訓練,我總會想起朱勇前輩的那隻舊背包。”軍士高舒琪說,“它提醒我們,作為白衣戰士,必須時刻准備上前線、救傷員。”

  近日,一場實戰化衛勤演練激烈進行。高舒琪所在野戰醫療隊接到前方“傷員”求救信號后,迅速前出。道路被毀,車輛無法通行,醫護人員果斷背負數十斤重的救治背包徒步奔襲,連續轉移多名“重傷員”。體力幾近透支,高舒琪依然咬牙堅持。“只要我還有一點力氣,就不會放棄任何一個傷員!”高舒琪說。

  如今,這隻穿越戰火的救治背包依然被珍藏在院史館中,而它所承載的精神,正隨著一批批白衣戰士的身影,在新時代的強軍路上堅定傳承。

  (汪學潮、戴鵬飛參與採寫)

  《 人民日報 》( 2025年10月25日 07 版)

(責編:任一林、馬昌)
微信“掃一掃”添加“學習大國”

微信“掃一掃”添加“學習大國”

分享到:
推薦閱讀